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首
页
管
理
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经费管理
成果奖励
学风建设
管理规章
管理软件
社科统计
资
讯
社科要闻
管理动态
社科动态
国际交流
成果平台
学科建设
社科人物
会议资讯
观
点
理论
哲学
教育
法学
政治
历史
经济
人文
管理
社会
常用速查
在线期刊
论文在线
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
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怀进鹏: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习近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教育部直属高校“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座谈会举行
教育部党组召开2025年巡视工作会议暨第一轮巡视动员部署会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召开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聚焦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 《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聚焦2025全国两会
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大学文科的挑战与转型
精研哲学社科,让青春焕发人文华彩
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价值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宁从一而深造 毋泛涉而两失
教育部召开年中推进会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开新局见实效
以改革之笔描绘高等教育新图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述评之一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跨越文明隔阂 共促世界和谐——来自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平行分论坛现场的报道
【改进文风大家谈】文贵品质,不唯数量
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经费管理
成果奖励
学风建设
管理规章
管理软件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7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2025-07-21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5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一批经费的通知
2025-07-03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6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2025-06-18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25年度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
2025-05-30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5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2025-05-21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征集202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的通知
2025-03-12
教育部文件及通知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7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7-21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5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一批经费的通知
07-03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6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6-18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25年度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
05-30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5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5-21
其他管理机构文件及通知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2025年选题指南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07-21
关于公布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立项通知书挂号单的通知
12-03
关于公布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通知书挂号单的通知
11-07
通知公告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7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7-21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年6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6-18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02-26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申报工作的通知
02-21
管理规章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07-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结项材料审核要点
03-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有关规定
03-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办法
04-12
相关下载
教育部202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申请书下载
02-24
教育部2025年度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
02-24
教育部2025年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申请评审书
02-2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
05-31
历年资料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年3月结项情况的通报
04-18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
05-09
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立项的通知
05-09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通知
05-09
通知公告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5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一批经费的通知
07-03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4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三批经费的通知
12-19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4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二批经费的通知
07-17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3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四批经费的通知
12-06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2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六批经费的通知
02-23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2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四批经费的通知
01-05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2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三批经费的通知
10-31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2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二批经费的通知
09-06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下拨2022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第一批经费的通知
06-20
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12-27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1-25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11-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1-25
政策解读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这十年:为人才助力,为创新加速
05-23
高校经费使用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03-09
应允许科研院所提留稳定性科研经费
03-09
高校科研“钱袋子”收放之道
03-06
通知公告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19届(2020年度)评选结果公示
07-07
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的公示
03-04
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材料审核结果的公示
01-23
历次成果奖励
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08-22
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一等奖)
10-26
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二等奖)
10-26
评奖成果
刘诗白:《现代财富论》
09-09
白重恩: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总报告
09-09
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结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
09-09
重要文件和简报
关于印发《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
07-05
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教育系统评比表彰实施办法
11-0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05-31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
10-28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
10-28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决定
10-28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10-28
学风委简报2016年第5期(总第58期)
10-17
学风委简报2016年第4期(总第57期)
10-17
学风动态
学位法出台,更好保障高校育才质量
06-11
完善学术剽窃认定标准 构建合理评判程序制度
11-06
引导博士生摒弃“快餐式”研究
10-24
学位法草案提交审议:用人工智能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或被撤销学位
08-29
以学术评价夯实哲学社会科学诚信基石
07-05
学术评价
改革评价制度 加快人才培养
03-11
本科人才培养,如何评价更合理
02-11
探索数智背景下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创新
09-24
充分认识教育评价改革的战略价值
05-21
管理规章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
04-0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05-28
教育统计管理规定
08-30
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02-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鉴定、结项和出版工作规程
01-26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08-28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08-28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08-28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02-27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通知
04-0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
05-28
教育统计管理规定
08-30
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02-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鉴定、结项和出版工作规程
01-26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08-28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08-28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08-28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02-27
《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
07-21
教育部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03-24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全文
02-2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08-2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实施办法
06-1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
06-13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01-1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
01-1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
01-11
管理软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20)发布
01-1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20)发布
12-1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19)发布
04-0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V2019 SP1)发布
02-2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9)发布
01-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9)发布
01-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8SP2版补丁包)发布
06-2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18)发布
06-2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8)发布
05-1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20)发布
01-1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20)发布
12-1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19)发布
04-0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V2019 SP1)发布
02-2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9)发布
01-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9)发布
01-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8SP2版补丁包)发布
06-2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18)发布
06-2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8)发布
05-1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8SP1版补丁包)发布
01-2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V2017)发布
03-0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7SP1版补丁包)发布
01-2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 V2017)发布
12-18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 V2016SP2)发布
05-2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6SP3版补丁包)发布
03-2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 V2016SP1)发布
03-2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省级网络版 V2016)发布
03-15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系统(校级网络版2016SP2版补丁包)发布
03-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评审系统
项目中后期管理
社科要闻
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
2025-07-11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2025-06-03
怀进鹏: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25-06-03
指引教育强国建设阔步前行
2025-05-30
更好交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旦答卷”
2025-05-27
习近平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
2025-05-26
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2025-05-06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2025-04-16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5-03-31
社科动态
《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
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编写的两本《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该教材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是高校经济学学科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两本教材分别由中央财经大学李健、西南财经大学刘锡良担任主编,会聚高校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编写,充分征求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意见建议,体现了学术界在构建中国金融学理论方面的积极进展。
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
复旦大学的分子考古团队将赴新疆进行田野考察。其路线计划纵贯新疆东部,北起阿尔泰山地区,中经吐鲁番盆地,最终抵达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地区,对沿途多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性探查。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教授邓文韬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西夏文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们沉浸在其中,趁热打铁讲起西夏文字的构造原理。邓文韬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教授,擅长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西夏文,这种掩藏于历史深处的神秘文字,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一幅碑刻拓片 第一眼看到就深受震撼 邓文韬今年37岁,因早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西夏学结缘:2011年,他即将本科毕业时,慕名来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访学。
清华简研究团队十余年孜孜不倦与古人“深度对话”——破译战国典籍中的文化密码
其中60多篇是已失传2000多年之久、前所未见的佚篇。研究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破译千年密码,14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整理报告已问世,最新一辑整理报告也即将出版。目前,清华简整理工作进入尾声。 清华简的研究有哪些难度和挑战?研究者有怎样的体验和乐趣?如何让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我们走进清华园。 典籍内容蔚为大观—— 揭开文明“未知”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出版研讨会举行
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首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出版研讨会在重庆举行。“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的一套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标志性学术成果,首批规划16种,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四大文库”之一。
山东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山东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校党委书记任友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出席仪式并致辞;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贵华参加活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主持仪式。
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创新实践研究院揭牌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在贵阳揭牌成立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创新实践研究院,并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生动实践”主题研讨会,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东西部协作新模式
共同探索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径,为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我们将这段历史凝练为展览,呈现给世人,不仅还原了历史,更是在重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重庆大学副校长饶劲松说,希望本次展览能点燃新时代教育报国的信念,让南京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历史的守望中继续携手,共同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探索中国高等教育东西部协作的新模式。
最新
2025年中国经学与古典学研讨会 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46届年会举行
[08-26]
最新
北京大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学生工作实效
[08-25]
最新
《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发行
[08-20]
会议通知
· 第八届中国健康经济发展论坛征文启事
· 第六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通知
· 第二届逻辑、伦理学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国际会议通知
· 2025年第十四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征文启事
· 第七届中国健康经济发展论坛征文启事
· “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会议动态
北京大学举办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新场景与数字基座” 研讨会
2025国际货币论坛在京举办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易学哲学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暨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暨纪念魏宏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理论宣传座谈会举行
第20届中韩国家治理论坛“东亚地区治理的理论与政策”举行
教育部重大专项“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理论梳理与世界整体史书写”开题报告会举行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举行
“全球秩序变迁与中美关系”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第四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举行
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第四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论坛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清华大学在第20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举办系列活动
第49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举行
观点
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信息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使创新成为其面向未来的关键。当前,要着力完善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因为没有体系化的支撑,创新往往是零星的、偶然的、难以持续的。完善创新体系,就是将创新从“偶发事件”变成“必然事件”,从“点状突破”变成“系统优势”。
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边疆地区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多民族聚居。从人口规模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陆地边疆九省区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全国近六成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地区。
山水精神的哲学内涵
在有关山水精神的种种阐发下,逐渐形成了三个经典的哲学内涵与主流学说,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道境界”的宇宙观与“士人理想”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山水精神发轫于中国传统儒道自然观,这种自然观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下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理解与生存观念。
“厚”“薄”之间的汉语哲学
面是比较,另一方面是迂回,正是这种困局召唤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发问和探索。
宋代灾害防治中的国家与社会
的片面判断;后者则为西方学者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中,将中国历史附着在西方历史轨道之上的“发现”,其所涉及的救荒史实只是中国史籍中的冰山一角。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方法和视角可作为他山之石。比如,魏丕信从一本普通的《赈济书》中重新“发现”荒政历史,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史籍中蕴藏着有关国家或政府救荒的丰富史实,这些历史仍有待学术界深入挖掘和研究。
中晚明的“以史为文”
明中期以降,史学的独立性不断提高,并沿着考订细密与宏通博洽两个方向发展,下启清代朴学之风。上述共识在作为“主旋律”被研究者反复述说的同时,也无形中遮蔽了同时期文史演变的其他“低音”。“六经皆史”诚然是中晚明史学发展中令人瞩目的新观念,但时人对史传的理解亦生发出“以史为文”,即关注“作为文章之史传”的维度,并对作为“史之余”(李东阳《篁墩文集序》)的集部传体文产生了影响。
奇异与诗笔——唐传奇创作机制对用诗策略的影响
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张籍《与韩愈书》)。“征异话奇”的讲故事活动,由此推动了唐传奇的兴盛。 在这类录自文人聚会上“征异话奇”的传奇作品中,诗歌基本是缺席的,或是仅插入推动情节发展所必需的少量诗歌(如沈亚之《异梦录》),与那些大量征诗的传奇显得大异其趣。这与其生成机制——口头讲故事密切相关。
躬行其志,当实不修——康海的文道复古思想
“前后七子”很少有对于文道关系的直接论述,这似乎表明,唐代古文运动以来形成的“文以明道”的传统观念,在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中并未获得脉络清晰的传承。郭绍虞先生认为前者是“道的复古”,后者是“形式复古”(《中国文学批评史》),自有一定道理。但精细化的研究不应满足于一般性结论,尤其是对于“前七子”这类存在原发性问题的流派,更应重视个体的复杂多面性。
清水江文书: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呈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清水江文书进入了学界的视野,目前已发现50余万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清水江文书多用汉字书写,并存在着汉字记苗侗音的现象。这对探索西南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水江文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紧密联系。
从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全球文明对话,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从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首先,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交流互鉴中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发展。五千年多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刚健不已的意志,走过了独特的文明历程。中华文明不以威武止物,而以礼乐教化,以合群为美德,崇尚“群居和一之理”,倡导天下为公。古代先贤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互利共生。
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自中央八项规定提出以来,八项规定成了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显著成效和丰富经验。党员干部作风之变,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作风建设成效有目共睹。要实现党的作风持续向好,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
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这一时期,中国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以其精湛的艺术表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塑造中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1930年的赴美演出,引起美国社会高度关注,多家权威媒体对此次演出盛况进行了广泛报道。1939年,在澳门佛教界的支持下,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及其弟子举办抗战画展,这些画作控诉了日寇的暴行,激发了澳门同胞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重新认识文科的价值与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化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信息时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正在成为第四科研范式,这对新文科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美学通史中的观念史
的探索,并没有写出通史性著作。对此,学界一般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长期难以确定。比如在中国历史中,古人对美的看法大多零碎散乱,并没有形成专属的知识系统,这使它难以像西方一样,将美学史直接写成美学的理论沿革史。但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美学大国,中华文化中处处浸润并显现着人的审美意识。这样,美学史就呈现出了两副面孔:一是美学的理论史,二是审美意识史。
城市文明:中国特质与未来建构
走向城市社会、建设城市文明,是世界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把握城市规律,建构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文明,是文明体、共同体的科学选择。面向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城市文明的丰富内涵。城市文明是城镇化进程的自觉体现,城市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现方式。
文学陆游还是文化陆游
研究,这些化用“放翁团扇”的诗词塑造出的陆游形象恰恰就是忠愤爱国和风雅隐逸两类(《“团扇画放翁”风尚与典故考辨——以清代陆游诗接受为中心》)。这也侧面说明了陆游具有的文化象征力量。 总之,在陆游接受史上,文学的陆游彪炳千古,最为耀眼,无人能否认其伟大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陆游带给人的影响,就像苏轼一样,不仅仅是文学的一面。
数智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本质上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数智时代。如果说工业时代是人类操作机器的时代,那么在数智时代,携带智能的机器不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会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社会行动者。这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一 数智技术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发展推到了创新风口。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学研究的路径变革
其思辨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基于此,可借鉴“本体论”理论视角,将“物”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是剖析数字技术对群体心理的影响。在数智化浪潮中,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对群体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从社交互动层面来看,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群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交流频率大幅增加,这种新型社交方式塑造了独特的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网络暴力的多元共治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并要求以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按键伤人”“按键杀人”等悲剧事件接连出现,危害越发严重,亟须加以规制。
数字时代先行者的工作、生活与社会治理方向
的潮流,为社会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消费服务,在提升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为自己获得收入的同时,也成为我们迈向数字时代社会生活的先行者。 新就业群体在数字时代的先行者角色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新就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相互交织,线上和线下活动紧密缠绕。以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理论
社会
经济
政治
人文
历史
哲学
法学
管理
教育
在线期刊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25年第1期
道德教育研究
2025年第2期
道德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24年第4期
会计与财务
2024年第2期
[当代会计评论]
[公共管理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
[会计与财务]
[评价与管理]
[公司治理]
[公共行政评论]
[比较经济体制研究]
[政治经济学评论]
[大珠三角论坛]
[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发展经济学论坛]
[西部经济学评论]
[农业经济与政策]
[跨国公司研究]
[国有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研究]
[金融学术动态]
[WTO与中国]
[世界经济评论]
[东部经济评论]
[价值与文化研究]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逻辑与认知]
[中国文字学报]
[中国英语教育]
[汉语史期刊]
[中国文学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学刊]
[文艺学新世纪]
[文艺美学研究]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华侨华人研究]
[边疆考古研究]
[民商法研究]
[武汉大学国际法杂志]
[环境法]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论文在线
兴与移情:两种不同的物我同一
2025-08-25
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2025-08-25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5-08-25
国际中文教育亲属称谓词教学研究
2025-08-25
浅析网络流行语“包的/包XX的”
2025-08-25
常用查询
查询全国高校学校代码
查询学科代码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